1.形态特征
体长10毫米左右,细瘦,足细长,鳞片细密,下唇须发达突向前方。前翅狭,后翅宽大,后翅Sc+R1与Rs脉接近、平行或越过中室后有一小段愈合。幼虫细长,趾钩多为环式2~3序,前胸气门骨片上有毛,多数为钻蛀性害虫,如野螟亚科的桃蛀螟,楸螟。斑螟亚科中的豆荚螟、松梢螟等。但也有缀叶为害的如丛螟亚科的核桃缀叶螟Locastramuscosalis成虫趋光性强,可以灯光诱杀。钻蛀性种类,抓初孵幼虫期的防治是有有利环境的 。。
世界性的仓库害虫包括︰紫斑谷螟(Pyralis farinalis),幼虫白色,头黑色,在潮湿处所贮藏的或潮湿的谷物或面粉中吐丝作管形茧生活其中。印度谷斑螟(Plodia interpunctella),原产于欧洲,现遍布世界大部分地区,幼虫绿或白色,危害面粉、谷粒、干果、坚果和其他食物产品,幼虫织的网内常含其排泄物,玷污被侵害的物质。地中海斑螟(Ephestia kuehniella)的幼虫白或粉红色,是贮粮的重要害虫,吐丝作管形网生活其中,侵害小麦、玉蜀黍等,将受侵害的谷物和排泄物网在一起。
钻蛀性的螟蛾包括欧洲玉蜀黍螟、蔗螟及草螟。其幼虫具细长的吻状的口器,故其成虫被称为象鼻蛾。欧洲玉蜀黍螟(Pyrausta nubilalis),是最重要的世界性玉蜀黍害虫,也为害其他植物,包括大麻、马铃薯和唐菖蒲等;成熟及化蛹幼虫春季见于宿主植物茎中,至夏季化为淡黄褐色的蛾;卵产于叶背,约一周孵化;早期幼虫在宿主外部取食,以后钻入叶、茎和穗内。
白色或浅黄褐色的象鼻蛾因生境不同分别称为草蛾、草甸蛾及草地蛾;休息时翅紧贴躯干,故亦称近翅蛾。草螟属(Crambus,成虫称草皮结网蛾)幼虫常钻入禾草的根、茎中,在植株基部结丝质网,广泛危害庄稼或草坪。蔗螟属(Diatraea)危害甘蔗、高粱、稻和玉蜀黍,每年可发生5代。
2.生活习性
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亦称蜂螟、蜂窝螟,幼虫常生活在蜂房中,以蜂蜡和幼蜂为食,吐丝作巢,堵塞蜂房的通道,尤以老蜂群或缺乏防卫的蜂群以及贮藏用蜂房受害最多。仙人掌螟(Cactoblastis cactorum)可在仙人掌上钻洞,1925年从阿根廷引入澳大利亚以控制多刺的仙人果。Laetilia coccidivora食介壳虫的卵和幼虫。Acentropus属世界性分布,其幼虫生活于淡水,食水生植物,以皮肤或气管鳃呼吸,或从植物中获得氧气。
3.分类与分布
本科是鳞翅目中最大的科,已知约25000种,可能还有4倍的种类有待描述。本科可分12个亚科,有人分两大类25个亚科。按12个亚科分,我国有11个亚科2000多种。
4.经济意义
幼虫取食粮食、蔬菜、果树、森林等各种植物,中草药、面粉、食品、干果、糖果以及多种贮藏物都可受到螟蛾为害。但是也有利用它的习性歼灭有害杂草的。多数为钻蛀取食,也有少数卷叶取食各种经济作物以及林木的。
5.紫斑谷螟
紫斑谷螟(学名:Pyralis farinalis),为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粉缟螟蛾、紫斑螟、大斑粉螟等。分布除西藏外,广布中国各地及世界各地。寄主于小麦、稻谷、大米、玉米、花生仁、稻糠、麦夫皮、干草、干果、饼干等。群集的幼虫吐丝缀粮粒或碎屑成巢,潜伏在巢中为害。
(1)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蛾体长12—15mm,翅展25mm左右,雄蛾小。复眼黑褐色表面具灰白色网纹,下唇须发达,前翅宽大呈三角形,翅上近内横线和外横线各具l白色波状纹,纹的中段外突,内横线以里,外横线以外赤褐色,两线间浅黄色,后翅浅黄褐色,也生2条白色波状线。
卵:长0.9mm,扁圆形,浅黄白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0—25mm,头赤褐色,胸部、腹末背面灰黑色,胴部浅黄白色。气门椭圆形,气门片黑褐色至黑色。
蛹:长5.8—12mm,亮棕红色,全体密生小刻点,有6个尾钩。
(2)生活习性
年生1—2代,以幼虫在仓库缝隙中或食物里作硬薄茧越冬,翌春化蛹,6月越冬代成虫出现,初羽化为成虫1一2天开始产卵,卵多产在粮粒间或缝隙中,产卵期1—10天;气温24—27℃,相对湿度89%—100%卵期5—7天,幼虫期25—60天,蛹期7—11天,每代历期41—75天,成虫寿命7—10天,幼虫共8龄。初孵幼虫嗜食成虫尸体或粮食碎屑,24小时内找不到食物即被饿死,幼虫喜群集,2—3龄后吐丝缀粮粒或碎屑筑成坚固的巢,幼虫潜伏其中为害,老熟后爬到缝隙中作茧化蛹。
(3)寄主
小麦、稻谷、大米、玉米、花生仁、稻糠、麦夫皮、干草、干果、饼干等。
(4)为害特点
群集的幼虫吐丝缀粮粒或碎屑成巢,潜伏在巢中为害。
6.缀叶丛螟
缀叶丛螟(学名:Locastra muscosalis),为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辽宁、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市、区。以幼虫为害核桃,木橑等的叶片,发生严重的年份,往往可把树叶吃光。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5~50毫米,全体黄褐色。前翅色深,稍带淡红褐色,有明显的黑褐色内横线及曲折的外横线,横线两侧靠近前缘处各有黑褐色斑点1个。前翅前缘中部有一黄褐色斑点,后翅灰褐色,越接近外缘颜色越深。
卵:球形,密集排列成鱼鳞状,每块有卵200粒左右。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部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黑色,前缘有6个黄白色斑。背中线宽、杏黄色,亚背线、气门上线黑色,体侧各节有黄白色斑,腹部腹面黄褐色疏生短毛。
蛹:长约16毫米,深褐色至黑色。
茧:深褐色,扁椭圆形,长约20毫米,宽约10毫米,硬似牛皮纸。
(2)生活习性
初龄幼虫常数十至数百头群居在叶面吐丝结网,舐食叶肉,先是缠卷1张叶片呈筒形;随虫体的增大,至二三龄后开始分散活动,1头幼虫缠卷1复叶上部的3~4片叶子为害。
幼虫夜间取食,白天静伏于叶筒内。受害叶多位于树冠上部及外围,容易发现。从8月中旬开始,老熟幼虫便入土做茧越冬。
(3)繁殖状况
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根的附近及距树干1米范围内的土中结茧越冬,入土深度10厘米左右。翌年6月上旬为越冬代幼虫的化蛹期,盛期在6月底至7月中旬,成虫产卵于叶面。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幼虫孵化期,盛期在7月底至8月初。
(4)主要危害
近几年来,南京、无锡、镇江等园林风景区和苏南各地次生杂木林中受此虫为害严重,出现了灾情.据调查,一般受害率为50—80%,严重的单株虫口密度达3000多头.植株被害后枝残叶碎,冠顶光秃,形似火烧.枝条上留下雀巢般的虫窝,不仅严重影响树势生长,在风景区还有碍观瞻.
7.黄杨绢野螟
黄杨绢野螟(学名:Diaphania perspect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绢野螟属的一种昆虫。随着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等黄杨类绿化树种的引进与普及,黄杨绢野螟在多地严重暴发,使绿化工作蒙受重大损失,城市环境受到污染,需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其防治,控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9mm,翅展33—45mm;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的鳞毛白色;触角褐色;下唇须第1节白色,第2节下部白色,上部暗褐色,第3节暗褐色;胸、腹部浅褐色,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闪光,前翅前缘褐色,中室内有两个白点,一个细小,另一个弯曲成新月形,外缘与后缘均有一褐色带,后翅外缘边缘黑色褐色。
卵:椭圆形,长0.8—1.2mm,初产时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为淡褐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42—6mm,头宽3.7—4.5mm;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胴部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较大黑斑,三角形,2块;背线绿色,亚被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线淡青灰色;胸足深黄色,腹足淡黄绿色。
蛹:纺锤形,棕褐色,长24—26mm,宽6—8mm;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丝缀叶成茧,茧长25—27mm。
(2)生活习性
年发生世代数园地域不同而有差异。青海年发生一代;河北秦皇岛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上吐丝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中旬为盛期,5月下旬开始在缀叶中化蛹,蛹期10天左右,卵期约7天,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第二代发生为害期,9月中下旬结茧越冬。上海、江苏;四川、贵州、湖南一带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严重;翌年3月活动,4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出现,6月上旬第一代开始仕蛹,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6月下旬产卵,同时可见第二代幼虫出现,7月中旬化蛹,7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出现;8月上旬产卵,同时第三代幼虫出现,8月中旬化蛹,8月下旬第三代成虫开始羽化,9月上旬产卵,9月中旬越冬代幼虫出现,10月中旬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次日交配,交配后第二天产卵,卵成块状产于寄主植物叶背。每雌成虫产卵103~214粒左右。幼虫1、2龄取食叶肉,3龄后吐丝做巢,在其中取食。成虫白天隐藏,傍晚活动,飞翔力弱,趋光性不强。
(3)发生规律
该虫在山东1年3代,以第3代的低龄幼虫在叶苞内做茧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危害,然后开始化蛹、羽化,5月上旬始见成虫。越冬代整齐,以后存在世代重叠现象,10月份以三代幼虫开始越冬。各代(越冬代除外)各虫态平均历期:卵9天,幼虫26天,蛹8天,成虫9天;幼虫一般5—6龄,越冬代则为9—10龄。
黄杨绢野螟在丽水地区一年发生4代,局部个体一年发生1~3代,以4~5 龄幼虫缀合寄主叶片成巢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2月中旬起陆续恢复取食。4月中旬起开始化蛹,4月下旬起见有越冬代成虫羽化。第1、2、3 代成虫分别于 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上旬始见。第4代多数以幼虫越冬,亦见少数于9月下旬起化蛹,10月羽化。未见第 4 代在越冬前羽化的成虫产卵。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常栖息于阴蔽处,性机警,受惊扰迅速飞离,夜间出来交尾、产卵,具趋光性。幼虫孵化后,分散寻找嫩叶取食,初孵幼虫于叶背食害叶肉;2—3龄幼虫吐丝将叶片、嫩枝缀连成巢,于其内食害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取食范围扩大,食量增加,危害加重,受害严重的植株仅残存丝网、蜕皮、虫粪,少量残存叶边、叶缘等;幼虫昼夜取食危害,4龄后转移危害;性机警,遇到惊动立即隐匿于巢中,老熟后吐丝缀合叶片作茧化蛹。
(4)分布及危害
分布在青海、甘肃、陕西、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重庆、四川、西藏。
黄杨绢野螟,分布广泛。其主要危害黄杨科植物,如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朝鲜黄杨以及冬青、卫矛等植物,其中又以瓜子黄杨和雀舌黄杨受害最重。以幼虫食害嫩芽和叶片,常吐丝缀合叶片,于其内取食,受害叶片枯焦,严重的街道被害株率50%以上,甚至可达90%,暴发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黄杨成株枯死,影响市容,污染环境。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