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黄冈市辖县,在市境东北部,东邻英山县,西接团风县与麻城市,南连浠水县,北依安徽省金寨县。国土总面积2129平方千米,人口54.7万。辖10镇2乡,另有1经济开发区和1景区管委会,2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414个村名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凤山镇。
历史沿革
梁普通四年(523年)建县,县治位于今匡河镇四口塘村魁山。唐武德四年(621年)废罗田入兰溪县,属蕲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兰溪县为蕲水县。宋元祐八年(1093年)复置罗田县,县治仍设魁山。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割罗田县东直河乡置英山县。元大德八年(1304年)知县周广将县治由魁山迁至官渡河边的凤山(即今凤山镇)属湖广行中书省黄蕲宣抚司,清朝时属湖广行省武汉黄德道黄州府,民国初年属湖北省江汉道,1932年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湖北省黄冈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罗田县划僧塔寺、滕家堡、簰形地共3个区入新成立的胜利县。同年11月,黄冈县划出三里畈、项家河(今大崎镇)2区,浠水县划出学堂、严家坳、感应、三港4乡入罗田县。1955年7月,撤销胜利县,原罗田划入胜利县3区全部回归,麻城划入胜利县的梅庄区和张家畈区所辖的牌坊岗半个乡亦划入罗田,属黄冈地区专员公署;1996年属黄冈市人民政府至今。(资料来源:1998年版《罗田县志》)
名称由来
罗田县名由来仍无考证,有三说:一说春秋时古罗国迁徒至此。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罗田县志》曰:“罗田县名,古熊姓罗国也”。二说以历史人物名姓各取一字为县名。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罗田县志》曰:“司马黑石反,有小罗、田光兴二人讨之,以平黑石乱,故称罗田”。三说见近代心智学家王葆心《嘉靖罗田县志订补》,王认为,罗田罗州,县民以巴蛮田氏为主,建县时称罗州田氏县,简称罗田县。
地理环境
罗田县属山区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为境内最高点;西南部的三里畈镇新桥村,海拔46米,为境内最低点。北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中部地势开阔,丘陵广布;南部呈波状浅丘。境内有罗田河、天堂河(即新昌河)、胜利河、泗泊河、白莲河5大河流,总长2209.5千米,除白莲河属浠水水系外,其余均属巴水水系。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66.5毫米,无霜期249.6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已探明矿产28种,其中有金、银、铜、铁、铅、锌、钛等金属矿种,有萤石、长石、蛇纹石、石英、水晶、云母等非金属矿17种,有能源矿1种。森林覆盖率63.49%。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国家一级古树86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种。
展开全文
罗田人文荟萃,以元末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徐寿辉,京剧创始人之一余三胜,明代医学家万密斋为代表人物。《东路花鼓戏(东腔戏)》、《罗田畈腔》、《罗田手工油面制作技艺》、《万密斋传说》、《吊锅习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4.69万公顷。
1996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2005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已建成天堂寨、薄刀锋、大别山主峰三个AAAA级景区及13个AAA级景区。重点名胜古迹有九资河镇罗家大湾明清古建筑、圣人堂徐寿辉起义地、吴氏孝子祠、塔山清元古寺等。
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5所,小学66所,幼儿园69所。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5.8万册。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二级甲等医院2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24家。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5个。
经济以农为主,唐宋时期,曾是全国十三个贡茶产地之一。沈括《梦溪笔谈》载:“嘉祐六年(1061年),石桥茶场年产贡茶五十五万担,卖钱三万六千零八十贯”。及今,罗田板栗居全国之首,錾字石甜柿,为全国唯一自然脱涩品种,已被授予“全国板栗之乡”,“全国甜杮之乡”,“全国茯苓之乡”。罗田板栗、茯苓、甜杮已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工业发展快,现已建成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形成以天堂抽水蓄能为龙头的小水电工业,以湖北绿润为龙头的板栗食品加工业,以宏源为龙头的化学原料药业,以三维纺织为龙头的纺织工业4条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家。
交通方便,现已建成318国道1条,武英高速、麻武高速2条,省道4条,县道10条,乡村公路通村率为100%,建有大别山客运中心二级汽车客运站1座,形成连接东西。承南启北的交通网络。
看都看完了,还不点这里试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